
你一定要知道的BVLGARI
I 從名字開始
關於BVLGARI的名字,有一個很多人沒注意或是輕易略過的細節,但是很重要。
幾乎所有的國際知名珠寶品牌,最初都是由家族發展出來的,所以多數都是取創立者的姓,作為品牌的名字,BVLGARI也是。奇特的是,創立者的姓是BULGARI,品牌卻是BVLGARI。
捨U取V,其中暗藏特別的心思。
細探古羅馬的遺跡碑文,根本找不到U這個字。因為在西元1700年之前,U和V這兩種發音,用文字表達都寫成V;跨過這個年份,U和V才真正分家。例如,碑文中看到古羅馬皇帝奧古斯都(在位期間:西元前27世紀──西元14世紀)的名字,就是寫成Avgvstvs。
品牌的名字選擇古羅馬碑文的字體和用法,深刻的用心就是強調自己源於古羅馬,有一個羅馬魂。
從名字開始,BVLGARI和羅馬有各種連結。
創辦人Sotirio Bulgari出生於希臘的村莊Epirus,為了逃避鄂圖曼帝國的迫害,流亡到義大利,憑藉著一手銀雕技藝,曾在拿坡里落腳。最後來到羅馬,終得安身立命,建立起事業,經過代代用心經營,有了今日的成就。難怪第三代傳人Nicola Bulgari曾說:「羅馬之於BVLGARI,恩重如山……」
羅馬是品牌的恩人、家鄉、設計的靈感源泉及最珍視的寶石。從2018年開始,BVLGARI明定4月21日是「BVLGARI日」。因為根據歷史學家的說法,被譽為「永恆之城」的羅馬,就是建於公元前753年的4月21日。羅馬過2771歲生日的這一天,「BVLGARI日」元年啟動,提醒年年有今日,一起說聲羅馬生日快樂!
IV 講究結構
Volume這個字,說的是「立體之美」,對BVLGARI珠寶是很重要的一個字。
品牌表現這個字的方式,不是全立體若小型雕塑,而是讓珠寶的正面隆起或是拉出圓弧線條,這是品牌鑲用了不少圓凸形車工(Cabochon)寶石的重要理由。
BVLGARI自1930年代就開始發展且持續至今的TROMBINO戒指,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TROMBINO是什麼意思?樂器「小號」之意。這只戒指的結構,是從戒圈往上延伸,若托起寶石。往上延伸的金屬上鋪鑲著鑽石,兩側以橫置的梯鑽排列,整體視覺是步步往上爬升。這顆被托起的寶石,有著昂揚驕傲的氣勢。旁邊的襯鑽,不論是什麼車工,都像是在為主石打光,把光線聚攏給了主石。
這樣的珠寶格外有存在感,給人一種有份量的感覺。
BVLGARI的珠寶造型或整體結構,都講究三個重點:對稱、密實和豐盈。不論項鍊、手鍊或戒指,找到中軸線,左右對稱,而且彼此緊挨密實,然後衍生出豐盈的立體之美。文藝復興講究對稱結構的主張,靜靜地注入了這些珠寶。
珠寶有份量很重要,但是必須考慮實際佩戴沒有太「重」的負擔,所以BVLGARI的作法是讓珠寶的正面或隆起或拉出圓弧線條,但是又將背面的金屬鑲座鏤空處理,減輕整件作品的重量,達到佩戴舒適但又具份量的效果。
很有說明性的例子,是作為2018年克里姆林宮「敬‧女性」展(Tribute to Femininity)主視覺的1970年代長項鍊(Sautoir),它的鍊墜是重達300.81克拉的祖母綠,很有份量;但是實際佩戴起來是舒適不沉重的。
很有趣的是,這樣一個重視份量感的品牌,在2001年時推出了「LVCEA」系列。這個義大利文的意思是「光」,延伸出如光般亮麗輕盈,彷彿品牌有意顛覆自己。在羅馬公開發表時,從布置到活動進行方式,都有一種閒閒的、淡淡的、如光輕靈的況味,讓人心情跟著輕鬆、輕盈起來。落實為珠寶,它們維持著視覺的輕盈,但是實際佩戴,依然保有高級珠寶該有的紮實份量。
擁有TROMBINO戒指的名人很多,包括:
- 第一只TROMBINO鑽石戒指,是1932年Giorgio Bulgari送給未婚妻的,所以它承載了一個愛情故事。
- 義大利國寶級女星Anna Magnani曾經擁有的TROMBINO戒指,主石是一顆25.58克拉的黃色彩鑽,碩大華美。
- 義大利貴族Alessandro Torlonia王子送給太太Infanta Beatriz的禮物之一,有一只主石是藍寶的TROMBINO戒指。
- 伊麗莎白泰勒自購一只藍寶的TROMBINO 戒指,來搭配她40歲的生日禮物──著名的65克拉藍寶八角形長鍊。
當然,名單還可以繼續列,族繁不及備載。
VIII 花現永恆
大自然的花朵,映證的是瞬間的美,珠寶界的花朵,映證的是接近永恆的美。
珠寶花朵在盛開時,就完成了生命的延續,還可以常伴左右,即使佩戴者已去,它依然都在。
難怪不論東西古今,最受歡迎的珠寶主題,就是花朵。其中,能夠在珠寶花園中特別突出的花;都不是直接抄襲大自然的花朵,而是經過設計者和他的工藝團隊,留住花朵的某些東西。
BVLGARI這個熱愛彩色寶石的品牌,栽植的花朵,曾經具體而微,曾經寫實擬真,最終是以獨特的幾何抽象風格勝出,不論花形如何,一定留住的是花朵的繽紛多彩。
最初的花朵,是1920、1930年代的裝飾風格鑽石花朵,全白、擬真,那是因應潮流。珠寶界一直存在著小花園(GIARDINETTO)主題和型式的珠寶,在花籃或花盆中長出繁茂的花叢,BVLGARI也沒有自外於時潮。花朵珠寶曾經非常盛行的「顫動珠寶」(Tremblant Jewelry),BVLGARI還有一段故事。
根據Paolo Bulgari的回憶,他父親Giorgio Bulgari的好友Myran Eknayan(1892~1985年),是一位重要的印象派畫作的收藏家,也是一位很有實力的鑽石商。收藏雷諾瓦、竇加、馬奈的畫作,也收藏彩鑽,粉紅、藍色、黃色……共有數百顆。Giorgio非常喜歡他的彩鑽收藏,每年都會要求他讓售。終於有一天,他同意了。
獲得珍寶的Giorgio決定要用這批彩鑽設計鑲製成珠寶,最後就有了一系列的花朵胸針。取古典顫動珠寶以彈簧為裝置,讓花朵會隨著佩戴者的行止而顫動,但是以獨特的美學剪裁花朵的姿態。除了彩鑽,後來還加進紅、藍、綠寶,增添它們的繽紛。這個系列的花朵吸引很多名人的青睞,伊麗莎白泰勒擁有兩只,一只是祖母綠和鑽石,一只是彩鑽和白鑽。
影星英格麗褒曼(Ingrid Bergman)於1964年的電影「The Visit by Bernhard Wicki」中的造型,在高聳的頭髮上別著的就是這樣的胸針。曾經是波斯皇后的H.I.H. Soraya,於1964年的電影「Three Faces of A Woman」中的造型,亦是將這樣的珠寶別在高聳的頭髮上,當時流行將胸針如此別在頭髮上。
直到1960年代,BVLGARI刻意和法國風格的珠寶拉出距離,栽植的花朵就有了變化。這是一個歷時不短的漸進過程,從造型上可以看到,它的花朵從輕盈、非對稱的姿態,朝著厚實的、對稱的和緊密的結構發展,脫離了對大自然的寫實擬真。
GIARDINETTO(小花園)系列胸針,是自18世紀以來就有的主題,BVLGARI從1910年起,一直在這個主題有所發揮,但是到了1960年代,這個主題有了屬於品牌獨特的風格。大塊寶石作為花瓶,用各種彩色寶石的色彩、車工和雕刻,組合出繽紛多變的小花園,特別是把Cabochon寶石放到重要顯眼的位置。這種配石法,定義了它的現代風格。
1970年是一個風格多變的年代,BVLGARI的花朵也有了各形各色的展現。
幾何圖形在BVLGARI勝出後,不少源於大自然的主題,包括花朵都被簡化成幾何圖形,很少工筆描繪。花朵經常是一片花瓣、一顆寶石組成,梨形車工的花瓣是最常見的。
直到GIARDINI ITALIANI系列中的作品「Secret Garden」,經過特殊切割,近三角形的寶石花瓣,組合成四瓣花。來到WILD POP系列,又和安迪沃荷當年畫出的花朵相合。此花繼續生長,就是FIOREVER系列,由四瓣花朵衍伸為內四外四的八瓣花朵,喻意永恆和雙倍幸運。這個在大自然界似曾相識又找不到真實花名的花朵,漸漸衍生一種氣勢,BVLGARI栽植出辨識度極高的新品種花朵。
花有花語,化繁為簡的幾何圖形花朵,說的不是單一而是綜合且深遠的意義。提醒著:賞花及時,抓住瞬間;也別忘了戴件珠寶花朵,掌握永恆!
XI 鑲色入史
1960年代對BVLGARI來說是一個重要年代,所謂的「BVLGARI風格」(BVLGARI Style)於此時建立。
在此之前,BVLGARI受到巴黎的影響,當時巴黎不但是珠寶產業的中心,也是寶石市場的中心。
1960年代,BVLGARI決意要有自己的風格,於是漸漸地,從造型上可以看到,它從法式非對稱,朝向對稱、密實、豐盈的結構發展。開始用圓滑的線條為寶石鑲邊,取代法式鋸齒形的邊線。最明顯的例子,是使用欖尖形鑽石的方式,BVLGARI將欖尖形的鑽石全朝向一個方向,形成一道圓滑的線條;和當時法式主流的用法,交互使用欖尖形、梨形和圓形鑽石,形成一種崎嶇參差的輪廓線不同。
這樣的分道揚鑣開啟了BVLGARI重要且持續的特色,那就是滑順的輪廓線條(Smooth Contour),再加上立體之美(Volume)的主張、Cabochon寶石的出頭和趣味的顏色組合,所謂的BVLGARI風格,就此定案了。
風格確立後,BVLGARI以彩色寶石寫出繽紛的史頁。
1960年代
關鍵年代,BVLGARI從法式釋放,擁抱家鄉地中海,植根古羅馬。關鍵的作法,就在大膽運用彩色寶石,為它對稱、密實、豐盈的裝飾形式添色。
從作品可以觀察到,最初,它是選用紅、藍、綠寶其中一色,搭配白鑽,不會二色同用。接著,精選紅寶、藍寶和祖母綠的經典顏色做組合,然後容許較淺淡的藍寶加進來。淺藍色的斯里蘭卡藍寶石搭配經典色的藍寶石,是1960年代受歡迎的組合。接著,彩色剛玉(Fancy Color Sapphire)被納入,黃色、橙色和紫色的剛玉和淡色藍寶合力演出,而且配角是經典色的紅寶。局勢繼續演變,非貴重身分的彩色寶石,如紫水晶、土耳其石、青金石等,接序躍身上場,和貴族血統的紅藍綠寶並列要角。
整個用色進程是這樣:初始小心翼翼,謹守血統分寸,然後愈來愈放膽用色,終至打破寶石價值的分野。
此時,BVLGARI另一個關鍵字也出現了,那就是Cabochon。它能讓彩寶的色彩飽滿內斂,不同於刻面車工(Facet Cut)造就的張揚流轉,而且符合品牌最看重的Volume一字,一種視覺的份量感;和當時的主流喜好不同,反成特殊的吸睛點。
1970年代
BVLGARI成為生活珠寶的主要發言人,主張珠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佩戴而不違和。當時佩戴珠寶的習慣是,白天選黃色K金、晚上是鉑金。BVLGARI則是重用黃色K金,因為女性理想中的珠寶,是能夠從白天戴到夜晚,不必更換。黃色K金若金陽,用來包鑲Cabochon寶石,為它加了一道金色的邊。
此時有兩個重要的特點開始發展,後來成為品牌的重要特色。
其一是,橢圓造型,中央鑲嵌Cabochon寶石,旁邊以鑽石、金屬或琺瑯填滿。這樣的設計被大量使用。
其二是,馬銜索造型圈鍊,用來作為手鍊或項鍊,名為Gourmette。用循環的橢圓裝飾,或只是用簡單鑲座的Cabochon寶石裝飾。
1980年代
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( Andy Warhol )曾對BVLGARI的Nicola Bulgari說過一段話:「你們的珠寶就是80年代!」品牌對彩色寶石的種類和色彩的組合,更大膽揮灑,珠母貝、瑪瑙、赤鐵礦等寶石都在作品中出現。
玩色愈來愈嫻熟講究後,BVLGARI發展出精準的用色原則,稱為「協調用色」。這是色彩學中重要的搭配準則,品牌將它運用在搭組彩色寶石,搭配寶石光澤、透明度和車工的細節,玩出更具趣味的變化。
彩色寶石最具精緻感的用法,此時完全被重用,那就是重切(Recutting)。依設計需要重切寶石,耗工費料,卻最能展現高級珠寶工不厭精的本質,而且也是彩色寶石才可能擔綱的戲碼。BVLGARI於1987年推出的系列方形胸針是代表作,靈感來自花園和馬賽克地磚,展現精采的顏色組合和重切的精緻。Cabochon寶石依然沒缺席,在八邊形上添一抹水潤色彩,打破直線的剛硬。
1990年代
名為自然世界(NATURALIA)的系列在1991年推出,以花、植物、鳥、魚為主題,幾何圖形和有機線條的融合已臻成熟,靈活運用彩色寶石、Cabochon、黃色K金和重切等要素,玩出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大自然樂園。
進入21世紀
BVLGARI揮灑色彩猶如轉動萬花筒,一個轉身,就是一片繽紛,再一轉,又是一番七彩風景。關於彩色寶石,不論稱王或稱大師,它都無愧。
XVIII 甜蜜生活
La Dolce Vita是一場絢麗焰火,在千年羅馬的穹頂迸放,照見BVLGARI的風華正盛。
國際大城市是多數知名品牌的源起處。出身何市,品牌的文化底蘊,不言可喻。植基巴黎,有法國皇室往日豪奢為背景。來自倫敦,有大不列顛日不落國曾有的霸氣在打底。羅馬為鄉,悠遠歷史和豐厚文化,就是必然的養分。城市對於珠寶品牌,因此意義重大,城市的變化,深刻影響珠寶品牌的發展。
BVLGARI的第三代傳人Nicola Bulgari曾在《Rome.Passion.Jewels》(羅馬‧熱情‧珠寶)一書中說:「羅馬之於BVLGARI,恩重如山。」
羅馬在19世紀末接納品牌創辦人Sotirio Bulgari於此安身立命;1950、1960年代因為發生在羅馬的一段「La Dolce Vita」(甜蜜生活)的時光,促成BVLGARI的風格定調,躍上國際舞台,而且從一個跟隨者成為引領人。歷經130年,BVLGARI迄今仍尊羅馬是它的靈感源泉。
羅馬和BVLGARI的百多年歷史中,「甜蜜生活」是一段最絢麗繽紛的時光,難怪品牌總愛重提。這個名詞和它的發生,是一位遠來的女子,因為想要讓自己的羅馬生活更有趣,用心把這個城市的魅力推向極致,成為當時上流社會的人必定要去的朝聖地,還造就了一個引人嚮往的名詞「La Dolce Vita」。
說到「La Dolce Vita」,一般先浮出腦海的,是義大利知名導演費德里柯‧費里尼(Federico Fellini, 1920~1993)的同名電影,說的是二次世界大戰後,義大利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。銀幕外的「甜蜜生活」,根據BVLGARI的第三代傳人Paolo Bulgari的回憶,是對多年戰爭苦悶生活的反彈。
帶起這股風潮的女子,名叫克萊兒‧布斯‧魯斯(Clare Boothe Luce, 1903~1987年),是當時美國駐義大使,還是位知名作家,喜愛社交生活,非常活躍。她大力推廣羅馬,吸引了很多有趣有才的人前往,特別是好萊塢,當時熱中拉隊到羅馬拍電影,知名的電影「埃及艷后」、「羅馬假期」、「赤足天使」都是此時拍攝的。大批影人外,還吸引了很多富人和名流在此流連。
Paolo Bulgari回憶,每天晚上,大家在哈斯勒酒店(Hassler Hotel)的陽台上品美酒,揭開夜晚的序幕,接著是各種晚宴和私人派對。有趣的是,當時逛康多堤大道(Via Condotti)和BVLGARI精品店,都是一種正式的社交活動,男男女女無不盛裝參與。他說:「那時候如果有人穿著短褲走進康多堤大道,我們應該會報警。」沒有富饒的沃土,無法栽植出豐茂的珠寶花朵。
在這樣的氛圍中,全球時尚和精品的重心,從巴黎轉移到羅馬。1960年代,義大利成為美國重要的舶來品,明星如蘇菲亞羅蘭、克勞蒂亞‧卡汀娜;電影導演如費德里柯‧費里尼;汽車如Fiat;時尚如Valentino、Missoni;珠寶如BVLGARI。BVLGARI在多年的養成後,藉著這樣的情勢,躍身而起,從一個跟隨者成為引領者,品牌的特色一一浮現,風格終於定調,經典品陸續現身,開啟往後的蓬勃發展。
1970年代,因為石油危機等大環境的變化,「甜蜜生活」嘎然喊停。對羅馬來說,它是焰火一瞬,燃亮了千年古城的穹頂,引人翹首注目;但是繽紛落盡,羅馬依然亮眼,因為它保有豐厚的歷史和豐沛的創造力,自成發光體。
BVLGARI在「甜蜜生活」後一直到今天,繼續汲取著羅馬的養分,不間斷地在各種細節上頌揚羅馬。它立足國際,廣納多國文化,但是它的設計、行銷和發展,始終都有永恆之城的影跡。
XXI 華麗只是日常
華麗只是日常歷史的遺跡透露,日常生活和華麗,在羅馬是共存的。
圓形競技場是由皇帝興建的公共建築,用來滿足大眾的娛樂口味,而且君王與民眾列席同樂。
卡拉卡拉大浴場也是由皇帝大舉興建的公共建築,可以同時容納兩千人洗澡。除了清洗身體,還是言商議政和社交娛樂的地方,巨大建築內裝飾著浮雕、壁畫、馬賽克拼鑲地板,精緻華美。
因此不難理解,為何1970年代崛起的生活珠寶,是由義大利人領軍,而且BVLGARI擔綱主要發言人。1970年代,BVLGARI嘗試在美國開分部,相當成功,把生活珠寶的概念帶入,從美國發揚開來。
當時整個環境的氛圍是,更多女性有能力和意願自己購藏珠寶,她們要的不是只為參加重要場合才能佩戴的珠寶,而是可以經常搭配生活所需的作品。BVLGARI率先感知這樣的需求,Gianni Bulgari在1970年的紐約郵報中的一篇文章,這樣說:「人們捨棄那種參加重要場合才能佩戴的珠寶,而是渴望能經常與其他物品一起搭配的珠寶。」所以開始鑲製輕鬆自在且容易佩戴的珠寶,帶動了生活珠寶的流行。
這時候受歡迎的珠寶有這樣的特色:
2. 一件珠寶,金屬的地位與寶石可平分秋色,金屬鍊有更多的變化。
3. 價位不再高不可攀。
4. 對當季流行的色彩線條敏感,容易搭配衣服。
5. 可以大量鑲製且使用價格較平易的寶石,如水晶、珊瑚等,異軍突起的是木頭。
6. 襯鑲的鑽石,車工由梯鑽和Step-Cut的鑽石,取代60年代熱門的梨形和欖尖形。
BVLGARI於1982年推出PARENTESI(括號)系列,開始模塊珠寶(Modulor Jewelry),以一個完整的圖形為基礎單位,脫蠟鑄造,再用手工組合拋光,保有精緻度,但是大幅降低成本;整件珠寶造型俐落、大膽且搶眼。PARENTESI成為當時被抄襲得最兇的珠寶,也帶動了模塊珠寶的流行。
用絲繩作為頸圈,也是BVLGARI當時的一項創新。打造鑲嵌貴重寶石的主體,再以厚實的絲繩連結,不但形成新奇的視覺效果,而且還可以更換。購藏或佩戴,都更為輕鬆自在。
生活中的物品,開始成為珠寶的題材,在動植物和大自然之外,另闢了一條新路,而且令人驚喜。BVLGARI非常受歡迎的,就是冰淇淋、雪糕、糖果等甜蜜蜜造型的珠寶。
華麗因此只是日常,日常也可以經常華麗。
如欲閱讀完整書稿,網址 https://reading.udn.com/v2/bookDesc.do?id=15809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