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計
從伯敻到寶詩龍
在一個領域待久了,因為多少參與了歷史,
就有了說故事的材料。
Boucheron的中文譯名原來一直用的是伯敻,現在正式定名為寶詩龍。從伯敻到寶詩龍,一晃眼,20多年過了。
Boucheron這個法國品牌珠寶,1994年由代理商引進台灣。當時正是台灣珠寶市場起飛時,國際間都知道,有一個面積不大的市場,具有高消費力和消費意願,紛紛來台。我受託幫Boucheron寫了一段介紹文字,希望幫助它迅速被看到及接受。寫到品牌的中文譯名時,我想到有一個詩人叫敻虹,發音為「ㄒㄩㄥˋ」,依音譯,挺穩合,敻有高遠的意思,字美、意義也不錯,提議就叫伯敻吧!後來知道有一位作者曾為文介紹這個品牌,也幫它譯了這個名字。只能說英雄所見略同。
我對這個品牌因此有比較特殊的感情。
當然我也是真心喜歡它。它最初且最知名的風格,就是以大自然為主題,後來發展出精采的新藝術風格(Art Nouveau),是我的最愛。
後來在裝飾藝術風格(Art Deco)也有不少多精采的作品,而且諸多創新之舉。勇於創新,是我在研究它時,最深刻的印象。
這樣的特質,在我於1994年訪問品牌家族第四代傳人及總裁亞藍伯敻(Alian Boucheron)時,清楚感受到,它依然被傳承著。
家族經營漸漸示微時,2000年品牌成為現名開雲(Kering)集團旗下的一員,重新出發。2003年我受邀到日本東京看到它全新的面貌。原來以藍色為基調的形象色,改為巧克力棕、輔以金色的裝飾,呈現沈穩的華麗,我喜歡。見到珠寶時,更愛。用纖細的線條,精巧的鑲嵌,走出一條華美但雅緻的路。待見到當時擔起大任的英國設計師Solange Azagury-Partridge,和她交流一些意見後,覺得品牌真是用對人了,值得期待。
那年恰好去倫敦旅行,我要求拜訪她的工作室。大紅的裝飾用色,和有著遊戲趣味的作品,與她為Boucheron做的全然不同。她在倫敦與巴黎、品牌與自己之間的遊走,因為有方法而顯得自在,各保有特色。她為Boucheron設計的「致命美人」系列,細致中透著魅惑力,是當時珠寶沒有的風格。
不到一年,卻聽聞設計師換將了。因為我也從職場退下,和一些品牌再沒有像以前深刻的接觸,和Boucheron漸疏遠。偶爾會在它的櫥窗駐足細賞的是動物系列,因為多數是冷血動物,很酷。
後來再發展的動物造型,不論冷血或熱血,都有獨特的風格,我也很喜歡。
直到2012年「L’Artisan du Reve」(工匠之夢)系列出現,我重新投注目光,因為它精巧的設計和精采的工藝,再度證明這個品牌勇於創新但又堅持古典美好的傳承。
我認為,現任的設計總監Claire Choisne,深諳熱愛珠寶的藏家那點幽微的心思,能揉合古典工藝和現代美學,在文雅和華貴間拿捏得恰如其份,樹立獨特的風格。
因此把她和Tiffany & Co.前設計總監Francesca Amfitheatrof並列為可期待的未來大師。
那天,在最新系列「Hiver Imperial」(冬日帝國)發表會遇到Boucheron新任總經理May。她拉著我的手興奮而小聲地說:集團準備要大力栽培這個品牌!我替她覺得開心,如此勤奮積極的工作者,恰遇品牌重新出發,我相信,明年Boucheron過160歲生日時,一定可以看到更多的精采的作為和作品。
伯敻這個名字雖然從來沒有正式定案,但是也被用了20多年;現在寶詩龍勝出,且正名了,從某個角度來看,也可以知道現在哪個地區是華人市場最被看重的。市場更迭,一如人生起伏,就如用的是什麼譯名,也沒有那麼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Boucheron依然是Boucheron,159歲了,依然值得期待。
圖片提供:Boucheron